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党建扶贫 > 正文
    购物车
    0

    全国人大代表、古浪县县长杨东: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

    信息发布者:张树谋
    2017-03-11 19:48:50   转载

      武威市古浪县属国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甘肃58个贫困县之一,也是甘肃中部18个干旱县之一。据全国人大代表、武威古浪县县长杨东介绍,古浪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村重点分布在南部山区和北部沿沙区。南部山区自然条件严酷,生产生活条件艰苦,北部沿沙区干旱缺水,发展基础薄弱,缺少优质产业的支撑,生态环境脆弱是致贫的主要因素。



      “过去,我们古浪南部山区的4万多贫困人口面临着‘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的困局。严酷的自然、生产条件,导致这部分群众行路难、就医难、上学难、饮水难、就业难,增收难。”杨东向记者介绍了古浪南部山区的情形。

      新一轮扶贫开发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部署要求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指示,按照甘肃省委省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决策部署,武威市因地制宜实施“下山入川”异地扶贫搬迁致富工程。



      古浪县从2011年起实施“下山入川”黄花滩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至2016年底,搬迁移民累计达到3.5万人,使南部山区贫困群众彻底告别了艰苦的生存环境。至2016年底,古浪县累计减贫15.77万人,贫困人口下降到4.7万人,贫困发生率由55.19%下降到13.31%。“下山入川”工程使一部分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综合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简单的搬迁并不能彻底解决问题,我们要实现‘搬得下、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的长远目标。”杨东说,近年来古浪县积极推进“设施农牧业+特色林果业”主体生产模式。到2016年底,古浪县已累计建成设施农牧业18.84万亩,贫困户户均达到2.13亩;发展特色林果35.91万亩,贫困户户均达到3亩,农业主体生产模式已成为贫困群众增收的主渠道。同时,古浪对南部山区迁出区组织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封山禁牧,生态环境得以恢复和保护,北部沙区通过实施防沙治沙工程,累计完成治沙造林72万亩,封沙育林草60万亩。



      “目前,古浪县脱贫攻坚还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杨东说,古浪县还有4.7万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南部山区,近几年实施“下山入川”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后,留居群众自身发展能力较弱。而截止到2016年底,古浪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存量2007户。据测算,每户约需改造资金12万元以上,依靠户均1.15万元的中央和省级补助,改造资金缺口较大。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要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今年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以上,完成易地扶贫搬迁34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增长30%以上。加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革命老区开发,改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劳务输出、教育和健康扶贫,实施贫困村整体提升工程,增强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杨东代表提议:“希望国家研究出台增强贫困户内生动力的措施,坚持扶贫与扶智并重,提高扶贫对象自我发展能力,帮助贫困群众提高文化素质和就业能力,充分激发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形成外部多元扶贫与内部自我脱贫的互动机制。”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